hjc黄金城

投身一线筑匠心 磨砺技能创未来

——专访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王永晶


发布时间:2024-07-19 信息来源: 《科技日报》2024年07月19日06版

4589404_lix_1721123672304_b.jpg

图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王永晶。受访者供图

培训学习、辅导学员、改进工艺……这几天,王永晶步履不停。从业19年,太重集团冶金设备分公司维修电工王永晶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白加黑”:白天,守候在生产现场,穿梭于各类设备之间,不断进行维修与调试;夜晚,坐在电脑前,汇总白天工作内容,总结设备维护经验。

  “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秉持这一信念,王永晶先后荣获“中国质量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等多项荣誉称号。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专访王永晶,了解他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如何深入一线不断创新,怎样以工作室为平台开展技能交流、培育能工巧匠。

  从设计师到维修电工

  记者:作为全国技术能手,您如何进入这个行业?有哪些记忆犹新的故事?

  王永晶:2001年,我从燕山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进入山东一家企业成为数控机床设计师。在设计岗位历练多年后,我发现自己对行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怀揣着对生产工作的热情与好奇,我进入了太重集团冶金设备分公司成为一名数控机床维修电工。

  事实上,从设计师到维修电工,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这其中也有很多门槛。小到螺丝钉如何拧紧,大到设备如何维修,都需要实际操作经验。

  记得有一次,我就因为缺乏操作经验吃了亏。刚入职时,我的师傅让我把设备中的电缆线拧到对应导线上。当时我使出吃奶的劲儿才将螺丝钉固定好,没想到后来装置却出了问题,再次拆卸时,每一个螺钉头都出现了断裂。这时我才意识到,仅拥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同样重要。

  记者:在工作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永晶:我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工作理念。多年来,我始终保留着巡查车间设备的习惯,每天重点巡查,每周全场巡查。3万多平方米的车间内有各类设备上百台。我对它们就像对我的孩子一样,再熟悉不过。巡查中只要设备稍有异动,我就能很快察觉。

  在工作中,我累计解决设备故障3000多次,负责过20余项重点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恢复了数十台数控设备的加工精度,修复各类进口伺服放大器、交流伺服电机、液晶手持单元百余次,为公司节约维修资金2000万元以上。

  记者:一路走来,您如何解决技术难题?背后有怎样的攻关历程?

  王永晶:我认为,创新就是不断打破常规。我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太重集团冶金设备分公司一台德国希斯数控天桥铣滑枕主轴出现故障。那时,国内还没有人对这一设备的圆滑枕部件进行过拆装维修。

  当时,公司联系了国外专家,对方给出的答复是维修费用15万欧元以上,维修时间至少3个月,而且还不能确保完全解决故障。

  我坚信,设备既然能做出来,就一定有办法修。当时,在没有装配原理图的情况下,我和团队成员经过仔细研究,成功拆解设备主轴圆滑枕,并将内嵌式主轴水冷电机完好无损地拆出。在维修电机的同时,hjc黄金城又对圆滑枕内其他部件进行拆解检查,解决了之前主轴出现的换挡问题和C轴夹紧体严重漏油的问题。

  最后,hjc黄金城的维修过程只用了40天,维修费用仅17万元。这次维修在全国同行业中尚属首例。

  在练中学、学中练

  记者:目前,您带头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专注哪些领域的技能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永晶:hjc黄金城工作室主要围绕数控设备及相关领域开展技能攻关,具体包括维修、加工、装配、调试等工作。在我看来,一个成熟的工作室不应该局限于某个具体工种,而是应该从产业整体出发,把相关专业的技能人才聚集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提升技术工艺。

  工作室成立至今,共培养出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电工技师、高级技师84名,10余人次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6名成员获“三晋技术能手”“三晋英才”“晋阳工匠”等称号。

  记者:您在工作中如何传道授业?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王永晶:hjc黄金城工作室积极实现技术知识共享、技能人才培养,为科技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高效转化提供了优秀平台,为企业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目前,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老带新、师带徒为主,hjc黄金城以技术创新为落脚点,鼓励人才在练中学、学中练。同时,工作室还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与技术交流,平均每年完成授课200小时以上,共惠及一线产业工人3000人次,课程涉及数控装调、PLC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等多个领域。

  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作为负责人,我经常会和徒弟就一些技术问题进行讨论。在他们动手实践时,我会尽可能鼓励他们自己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培养方式不仅能加深他们对设备的了解,还能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扩充知识面、积累经验。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取得更好效果。

  重视个体综合发展

  记者:应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质劳动者?关键是什么?

  王永晶:新质劳动者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新型劳动者,他们具备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技术娴熟等特点,是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强调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协同,这种“政校行企”的合作机制,能让学校更快更精准捕捉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将教育链融入产业链。

  在我看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质劳动者除了要求职业院校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更要让职业院校改变思路,从当前注重技术技能的“谋业”教育转变为注重个体综合发展的“人本”教育。应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不断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在您看来,应从哪些方面努力,逐步扭转和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王永晶:近年来,我在和职业院校师生的交流中发现,从专业课程设计角度来讲,学校和老师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事实上,学生们并不缺少学习平台。不仅如此,很多学校还会根据当下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课类别,传授学生最新的专业知识。

  但目前,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尚有偏颇,在这一点上,学校还需要做更多工作。例如,学校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从心底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充满期待。此外,打通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深造也是扭转社会偏见的途径之一。此外,观念的转变还需要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当人人都认为每个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就会慢慢消除。

(记者 韩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