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赋能 思政铸魂 复合强技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专业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4-12-20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0日12版
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加速渗透,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绿色安全发展任务更加紧迫的大背景下,化工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培养更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专业群依托“双高计划”建设以及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等课题研究,开展了“平台赋能、思政铸魂、复合强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为化工强国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搭建平台、项目驱动、订单培养,形成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
一是激活机制,打造多元协同育人平台。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汇聚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组建“职教集团+产教协同发展联盟+共同体+联合体+产业学院”,在优势资源、职业标准、制度体系等方面形成“政—校—行—企”四方“共享共通共融”格局,充分发挥职教协同育人平台和机制优势。
二是项目融通,校企双线并行、合作开发。校企围绕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双向沟通、资源共享和协同开发,共同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企业联合申报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四川省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等校企合作项目,在明确合作目标、建立沟通机制和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是订单培养,全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与知名化工企业开办“化工新材料现场工程师班”等订单班,围绕企业用人需求,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标准和岗位职业能力特点出发,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招生选拔、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参与就业创业,解决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双塔”引领、“三堂”联动、“四色”融合,强化学生“四个认同”
一是建成“双塔”引领思政育人团队。以教师团支部为引领,发挥“精神合成塔”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补足学生精神之“钙”。以学生团支部为引领,发挥“思想精馏塔”作用,开发融入化工特色的活动库,提纯净化学生思想,筑牢学生思想之基。
二是完善“三堂”联动思政育人机制。抓好课程教学主课堂,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提高思政育人精度;激活素质拓展分课堂,融入行业、职业和专业特色思政元素,拓展思政育人广度;建好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红色基地、化工企业等基地作用,增加思政育人深度。
三是设计“四色”融合思政育人维度。加强红色熏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浸润“红”的底色,强化政治认同;加强专业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工专业独特的培养模式和良好的就业前景,凸显“金”的亮色,强化专业认同;加强匠心引领,让学生到企业真实感受职业生活,绘就“蓝”的本色,强化职业认同;加强责任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工生产安全和环保的重要性,彰显“绿”的特色,强化责任认同。
“五化”并重、“五域”耦合、“五阶”递进,培养行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一是“五化”并重,促进人才培养适配岗位需求。对接工作过程,融合“岗课赛证”要求,构建“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企业工程案例为载体,基于OBE教育理念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融合APC等控制系统和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教学工厂,构建智能化生产、管控、决策培养体系;通过企业实践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促进“专业教师企业化、企业教师专业化”。此外,借助智慧教学平台,构建“学生+教师+企业”三主体、“知识+技能+素养”三维度、“过程+结果+增值”三模块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五域”耦合,构建智慧教学新生态。基于破解化工生产“三高三难”和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德技融合”,建立“数字资源平台+科研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虚拟实训平台+企业生产现场”相结合的学习场域,形成“线上+线下”“理论+实操”“虚拟+真实”“学校+企业”相互融合的教学场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三是“五阶”递进,促进学生复合技能螺旋提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复合技能培养规律,按照“专业交叉、技能融合”的理念建设涵盖化工工艺、装备、仪表、安全等多专业、多工种的实践基地,构建“单元级→工段级→工厂级”实践平台,促进学生从“新手→熟手→能手→高手→准员工”的角色转变。
化工专业群“平台赋能、思政铸魂、复合强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促进了专业、实训基地、团队等内涵建设,增强了学校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建成国家级别骨干专业2个、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2支、四川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1个;课程思政建设获省级认定全覆盖(标杆院系、专业、团队、课程、案例);学生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和国家级别奖项16项;建成国家级别生产性实训基地;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4项,育人案例入选教育部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本文系四川省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园’多主体合作的高职院校‘四链融合’产业学院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ZJG2022-440]和“职教本科层次的化工工艺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ZJG2022-443]阶段性成果)
(文申柳 徐淳 何风 屈超)